莎士比亚曾说,期待,是所有心痛的根源。
这句话穿越四百多年仍直击人心,是因为它戳中了一个普遍的情感困境——很多时候让我们难过的,不是对方做了什么,而是他们没做到我们想要的样子。
期待,是大脑的一场“预支快乐”
神经科学研究发现,当我们对某件事抱有期待时,大脑会提前分泌多巴胺,让我们先尝到“可能实现”的甜头。
比如,你期待伴侣记得你的生日,光是想象那个惊喜场景,就已经让你感到幸福。
但问题在于,现实往往不会按你的设想走。如果对方忘记了,或者没有给到你想要的,大脑处理疼痛的位置就会被激活。期待落空带来的痛苦,和身体受伤的感受一样真实。
简单地说:期待时大脑真的在“预支快乐”,失望时也确实在“真实疼痛”。
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最容易对亲近的人生气——因为我们早就在心里给他们写好了“应该怎么做”的剧本,而他们却毫不知情。
期待越多,关系越累
我们常常带着一长串“隐形清单”进入关系:
“他应该记得我说的每件小事。”
“她应该在我心情不好时立刻察觉并安慰我。”
“朋友应该在我需要时随叫随到。”
这些期待一开始可能只是小要求,但慢慢会演变成“如果你真的在乎我,就会······”的情感绑架。
关系中的大多数冲突和矛盾,表面上是为具体事情生气,实际上是在为童年未被满足的渴望买单——
我们在关系里常常像一个孩子一样,把内在的需求投射在我们的伴侣身上,期待伴侣像父母一样能够去满足我内在的需求。
如果对方能够满足,我就感觉到开心、快乐、幸福;如果对方没有办法满足我的需求,我就感觉到委屈、生气、抱怨、指责。
心理学家约翰·鲍比的研究表明,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以更健康的方式处理期待,而不安全依恋者往往在关系中建立过高的期待堡垒,最后反而困住自己。
更微妙的是,我们常常把期待和爱混淆,误以为“我对你有很多要求”等同于“我很在乎你”,却未意识到,真正的爱或许更接近一种“如其所是”的接纳。
德国哲学家马丁·布伯在《我与你》中提出,健康的关系是“我与你”的相遇,而非“我与它”的工具化投射——后者正是期待的陷阱:我们将他人视为满足自我需求的客体,而非独立存在的个体。
期待别人来填满你
不如自己成为源泉
当我们年纪小的时候,我们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关心、照顾、认同、连接,这是我们感受到爱的方式。
当我们长大, 如果我们还是想从他人那里得到,像父母对待孩子般的爱,那么,就代表了内在有某些部分还没有长大。
我们总希望别人来填补内心的缺口,却忘了那个最该满足期待的人,从来都应该是我们自己。
所以,我们需要能够在关系里觉察到这一点——这是我的伤痛,这是我成长中的渴望和需求,我需要为我自己的需求和渴望负起责任。
而且,这是我的伤痛,我肯定比任何人了解我需要什么,比任何人了解我伤痛最深的地方,那个正向动机是什么······
当我能够负起责任,聆听这些内在细小的声音,照顾好自己,把现在这一个成熟的年龄的智慧、资源带到那一个曾经没有资源的、匮乏的地方,让自己成长,滋养自己,这样我就会有能力再一次在关系里面去打开。
因为我已经学习到伤痛不会淹没我,我可以在关系里面打开,我有能力照顾好自己。
我的需求,我来聆听;
我的创伤,我来疗愈;
我的生命体验,我负责创造它。
这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象征。
不是要你完全放弃期待
而是学会把期待变成祝福
在关系中,我们要学会将那些沉重的期待转化为轻盈的祝福。这就像把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,让掌心的沙粒自然流动——不是放弃对美好的向往,而是改变持有美好的方式。
因为期待来自头脑,而祝福来自心。
真心对真心,就是最美好的相遇。
你也可以从这些练习开始:
一、觉察你的期待
每一次当你冒出“TA应该······”的念头时,停下来问自己:
① 这个期待合理吗?
比如,“TA应该秒回消息” VS “TA应该在重要事情上回应”
② 如果TA做不到,我真正难过的是什么?
是怕不被重视?还是安全感不足?
二、用“我愿你”代替“你应该”
期待模式:“你应该多陪陪我!”
祝福模式:“我愿你工作顺利,也希望我们能找到更多相处的时间。”
前者带着控制,后者带着理解。
三、用「人性化的触碰」代替评判
当对方未能满足你的期待时,真正被搅动的是哪些部分呢?
或许,那不只是当下的失望,而是童年未愈的伤口(曾被忽视的需求、未被回应的呼喊)、自我怀疑(“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吗?”)、对失控的恐惧(当事情不按预期发展时的无力感)······
每一次情绪触发点,都是灵魂在提醒你,有某个部分,正在等你把现在这个成熟年龄的资源带给TA······
当你安顿好自己,也许你可以试着在心里默念:
“亲爱的伴侣,你也在这世上尽力跋涉,辛苦了······”
“亲爱的伴侣,你就这样,我就可以陪伴你,你就这样,我就可以和你在一起······”
期待的视角是审视(“你不够好”),而祝福的视角是理解(“我懂你的不易”)。
四、在关系中留白,允许对方如其所是
像对待一棵树那样对待所爱之人:不为TA设定开花的时间,只是欣赏TA自然生长的姿态。
期待让关系变成一场考核,而祝福让它成为一座花园。
当我们不再执着于“TA应该怎样”,才能真正看见TA本来的样子——也许不够完美,但足够真实。而真实的关系,远比符合期待的关系更温暖、更长久。
真正的爱,不是塑造,而是祝福——
愿你在自己的生命里,完整而自由。

(文章转载自“黄仕明心理”微信公众号)